王钧出席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夏季峰会主题对话环节
ywm1957
2016-06-20 18:24:29
  • 点赞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夏季峰会主题对话环节
2016-06-20 18:04:34 和讯

  和讯网消息 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夏季峰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由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和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共同主办,北京梅牡众筹文化有限公司和深圳市众投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和讯网全程直播。

  CCF50创始成员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杨涛,CCF50创始成员、新华社瞭望全媒体常务副主编林战,CCF50创始成员、中视传媒(600088,股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钧, CCF50创始成员、新元文智董事长刘徳良在会议上就“金融视角的影视产业及IP运营模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以下为对话实录:

  大会主持人柴森:下面是对话环节,主题是“金融视角的影视产业及IP运营模式”,今天参与对话的嘉宾是:CCF50创始成员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杨涛;CCF50创始成员、新华社瞭望全媒体常务副主编林战,CCF50创始成员、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钧, CCF50创始成员、新元文智董事长刘徳良,欢迎各位!这个环节将由基金会理事、华夏经济学基金会文化创意部主任李波先生主持,有请李波理事!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台上各位嘉宾,期待大家的精彩分享。

  李波:大家好,已经快到吃饭时间了。今天的主题要求金融视角,还有两个关键词,影视产业和IP运营模式。本来我想聚焦影视产业,但是现在IP的定义,上午几位老师都已经给了不同的定义,所以,可能不能完全跟影视产业绑死。第一个问题我直截了当问林战先生:据说你们“收藏”了一部分IP,你们是怎么考虑的,是把它当黄金一样囤积还是进一步做开发?

  林战:实际上我们不做囤积,我们只做开发。我们有一个花了500万买的IP,半年不到就翻了两倍,没做任何的宣传推广。为什么能翻两倍呢?那是因为本身有大量的粉丝群,有大量的受众。在百度贴吧和在其他的指数平台可以看到整个的曲线变化,它的热度在快速增长。所以,行业内好的IP还是太少,远翔总的演讲有很鲜明的观点,从我们的角度上来说,影视IP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整个行业来说,有两个判断跟大家一块分享。

  第一个,现在是不是太热,价格太高?我个人不这么认为。这恰恰是整个中国几十年来要素价格扭曲的一次回归,整个内容行业的价格是长期被低估的,现在好不容易有大量的资本进去,把这个定价扭正了,这是一个判断。

  拿电视剧来举例,一集的制作成本,美剧大概400万美金,中国大概200万-400万人民币,当然最近我们现在逐步地在往上走,但是对比一下发现,其实这个差距还是非常大的。钱进去是一个好事情,意味着整个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一直觉得我们不要低估市场的智商,市场主体都是非常聪明的,不会说亏本或者行业不好了,一定是未来还有很大的预期,还有很大的空间。这是一个判断。

  第二个判断,我们一直说IP为什么会过热,其实不是说价格本身。比如说一个文学作品本身的价格过高,其实是很多人不知道成本去了哪里,是不是到了作者的手里,到了编剧的手里,还是在整个流转环节,流通环节。我们知道,流通市场有一个难题,全国所有的小商品都一样,管委会的核心目标就是怎么规避成本畸高,他们不断地通过流转把成本推高,最后导致小成本市场活跃不起来。想经营小商品市场的商户反而因为成本太高被淘汰出局,倒买倒卖的这些人赚钱了,整个IP市场的问题也是这样。

  李波:IP资产的价值,真实的价值和市场的价值,你可能提出一个虚高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也是一个假设。现在请中视传媒的王总谈谈,IP是不是过热?您对这个问题也有自己实践的看法。

  王钧:我觉得现在不能简单的说是过热,因为这两年大家谈起IP的话题,资本涌入,几个背景不一样。

  第一,还是钱多,资本的过剩,流动性过剩。

  第二,现在有些逻辑可能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们看《小说月报》,选几个好的故事改编做电影。现在手机媒体,包括互联网深度,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大量的年轻人通过终端来了解这些东西,包括他们看文字,包括他们阅读图片,包括看视频,全是通过这个,玩游戏也是通过这个,这种传播结构是以前没有过的。所以,这种结构就使得一个很简单的IP通过不同形态在同一时间爆发成为一种可能。在过去的技术条件下没有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一旦出现了也不太容易回去。所以,这个我觉得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第三,看这个事情。是不是虚估,还是结合各个企业的情况。对一个做电视剧的人,他要考虑他版权最原始的获取成本和最终哪些东西是他的。大家都在讲IP,IP最后都是多元的变现,通过多家企业实现的。每家企业,你拍电视剧,剧本对你来讲重要,后面开发了游戏,做了很多东西,后面这些跟你是不是相关就未必。很多人是收一个电影票房的分成,很多原始的IP拍电影的时候是不往这个盘子里加的。还是量入为出的看,不能简单的说高了还是低了。

  李波:有人拍一集电视剧要1400万,还有之前一个报道说900万。

  王钧:最近有人说要花两千万人民币拍一集电视剧。国外头部的电视剧在美国市场一集四五百万美元可以了,但是有个情况不一样,他们电视剧整体没这么多。

  李波:国外有固定的付费用户。

  王钧:现在我没太想明白它从哪儿回收。一年多以前,有人花了80亿买中超的版权,回收渠道很多。还是看他们最后怎么样变现,我相信市场的力量,真的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李波:好,下面请新元文智刘总谈谈关于IP的“高和低”,以及不同阶段价值链的分配。

  刘德良:我有几个基本的观点。第一,IP是互联网的语境下,互联网的链条下创造出的新词汇,IP是版权在互联网语境下的词汇,IP是版权,但是版权不一定是IP。刚才远翔总的概念已经把定义说清楚了,IP是版权,但是版权不一定是IP。

  李波:徐老师定义,IP是信息有效传播的由小到大的结果。

  刘德良: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你就叫版权。第二,IP本身的特性就决定了IP背后是有可用来做交易支撑的数据,你没有可交易支撑的数据也成为不了IP,IP资产的背后是因为你有大量的基于数据的分析,来自于对用户,来自于对你未来的市场价值的一个分析。所以,IP被赋于了价值。

  第三,我们说IP变现是IP的核心,IP变现目前因为有了互联网对文化产业产业链的打造。所以,IP变现已经超越了原先传统的电视台,我们现在有了多种变现的渠道,整个产业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是没有互联网的投资平台,也没有目前很多互联网的传播方式,我们现在发现影视产业从互联网的票务到互联网的视频,再到目前我们看到很多的企业在突飞猛进的进入到衍生产品的市场。所以,我们发现IP赋予了更大的变现的空间和渠道,以及让他有了更大的市场前景。

  李波:所以,您希望也把IP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个?

  刘德良:我接下来谈核心的IP资产和金融的关系。正是因为有了IP产生的工具,它有了多种变现的渠道。所以,IP成为一个资产,本身具备资产的特征,正是因为它具备资产的特征,我们看到IP的资产在几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原有的分两层,第一层,本身原有的传统的影视剧它的资金链和生产链。第二是互联网的运营下产生了特殊的IP的资产化的模式,我们看到众筹模式,因为产业发展和互联网发展,有大量的IP版权的交易。同时,还看到很多买断发行等等一些。基本的因素一个是市场的快速的发展,还有一个是我们的互联网下IP集合了大量的粉丝和用户,拥护和粉丝给IP变现奠定了基础。所以,数据其实是IP资产的核心的构造。

  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大数据分析进一步强化,用大数据的方式把IP的资产和金融业能够结合。

  李波:刘总强调IP在互联网时代天生的数据属性。讲到金融,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杨涛老师最有发言权,杨涛老师提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共享金融,今天更聚焦,不是谈谁依靠谁的问题,而是这个资产怎么认识。

  杨涛:我谈点自己粗浅的想法。在今天之前对IP了解还是非常有限。我想涉及到IP从金融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有两大视角。

  一是追求的现金流还是追求的资本增值。基于这两个不同视角着眼的项目是完全不一样的,类似于《魔兽世界》,已经在各界产生巨大影响的这样一些大的IP,可能你着眼的是未来。大家挖掘的一些潜在的项目,可能资本增殖方面可操作的空间不同。在一个网络时代, IP跟金融相结合产生了全新的架构。为什么这么说呢?传统的体系下我们讨论金融和产业的对接,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规模越大越好,但是在网络时代金融资源的配置转为“网而不倒”,你连接的节点越多越好,涉及的范围越多越好。你这个产业有没有可能尽可能的复杂多元,IP转化为影视之后有可能自己基于影视的需求,各种各样的需求,需求层面有没有更多的节点。

  另外,从供给侧面看,有没有能够使得这个产业越来越多元化,这个多元化意味着在整个产业链中无论从最初的生产侧,还是往后一系列做金融的人,还是提供电影或者产品的,大家能形成长期共赢的合作发展,共享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IP真正的价值体现在这些领域,如何尽可能把更多的节点形成一个生态体系,通过这样一个体系进行金融、IP产业项目的对接。

  李波:金融这个角度看,它的网络节点的属性,以及生态的扩大,纳入很多要素,这是IP资产要关注的属性,跟数据有关。今天徐远翔老师讲了一个很好的观点,IP的文本和IP的属性。后面的制片人、导演、明星和营销的人是在文本基础上做更大的IP的增强传播,前面是一个IP的原创,后面是一个IP属性的增强,杨老师可能也在想这是一个生态。下面的问题,受到金巍老师的启发,他介绍《中华创世纪八部曲》案例时,画了“一条游向蓝海的鱼”,从前面的创意到最后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有徐老师说的属性的不断强化,IP资产生产的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生产过程,针对这样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生产过程,我们从金融角度看,如何避免风险,金融工具的组合进行管理。请王总您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建议。影视投资的结果是80%不挣钱,但是大家还打破头往这里面投。这是一个悖论。

  刘德良:影视IP的开发是可以出现暴利的,投资嘛,都是奔着暴利去的,这是大家往里投的原因。确实很多人是不挣钱的,这也是一个现实。现在大的综艺节目有几档是挣钱的,真正变现的有几家,这都是有限的。

  我倒觉得从刚才讲的看,IP从生产到最后价值实现的整个过程实际上非常的漫长。一个作家在某一些文学网站上做原创,他做的再好,很好的一个故事不是一个IP,只有当他的点击量达到一定程度,有人愿意付钱看,达到一定程度,证明很多人对他感兴趣,用数据说话才能被理解为IP。当被理解为IP,被某一些做影视或者游戏的人花大价钱买走是不是够能实现大的价值,只是前面变现了,同样的故事不同写剧本的人写出来的是不一样的,哪怕同一个剧本,不同的导演,团队搭配出来的东西又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里面又会有很大的区别。至于电影、电视剧出来的宣发又会对结果产生非常非常大的影响。包括去年《大圣归来》宣发是一个慢热的过程。

  李波:王总怎么看,为了这个环节把利益更好的分配?很多影视公司,比如王家卫?

  王钧:可能以后大家都会这么做,都是作家写出东西,影视剧改编权都要归他。我实际上觉得这个东西对行业未必是个好事情,但是现在大家都这样。人的变化会很快的,尤其创作有很多时候有个性化的一面,当然有团队的一面,但是也有个性化的。有一个高峰和低谷,实际上做电影、电视的人很难保持一个很高峰的创作状态。所以,把这个人签死,包括有人上资本市场对赌,对赌,包括借壳上市是在最近两三年才兴起的,对赌期满了之后再看这个可能看得更清楚。

  刘德良:第一,我们要理解IP是生产资料。我们做IP资产分析依据价值发现和价值回归,IP本身有很多的变现能力,我们用数据的方式分析,价值回归是在一段时期内,它回归到一个理性,IP热是好事儿,因为没有IP的热就不可能催发整个IP产业。泡沫一定程度是好事儿,没有泡沫没有产业的发展。所以,IP热是好事儿。第二个问题,IP热总比演员演出费的价格很高要好得多吧,有些演员拍一集电视剧几百万,甚至达到上千万,相比影视明星的演出费IP价格被低估了。如果按照明星的演出费来看的话。IP目前仍然处于价值发现的过程,是市场博弈的过程,市场博弈最后一定是回归到原本的价值理性的阶段。我并不认为IP已经把价格炒到虚高了,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

  在一个新的领域,新的要素进入,一定要经过一个完整周期,目前还没有经过一个完整周期。经过完整周期的时候,我们建立数学模型,用大数据的方式对IP整个市场的价格变化和价值发现,价值回归理性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所以,现在目前还处于第一个周期当中的中期。这个周期可能在2018年会走完一个完整周期,因为很多的IP都是在2014年,2015年,2016年买的,买完拍电视剧可能要到2017年,经过完整周期,现在判断它过热也好,还是怎么样也好,无从判断。

  李波:请林总发表一下观点,小说做好的的不见得电视做的好,电视做的好的人改编成电影又不一定好。中国导演中心制到制片人中心制,这是工业化的转型,现在很多还转不过来,导演扯皮,作者又在里面。

  林战:我先透露一点信息。有的演员的费用很高,最近有个剧的报价,女一号的片酬已经到了一亿七千万。刚才说到金融推动了行业发展,但是实际上金融对影视行业的影响,我觉得还是远远不够,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现在探讨很多的话题都是在影视行业的前端,融资、筹资,实际上金融的核心之一可能是定价,影视行业的全流程就涉及到每一个环节的定价问题。比如新湃有大量国际化的业务,比如完片担保,你会发现在国内实际上没有这样的险种覆盖。

  李波:听说平安保险正在谈。

  林战:实际上也需要有大量的金融创新。讨论所有的问题都要回到中国实际。两个大环境,第一个是全球行业大的发展状况。第二是中国现状。我们也参与政策研究和制定,会发现很多实际情况都在变化,如果要鼓励创新,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我们再观察观察,再看看。金融对整个影视行业全流程实际上还存在很多创新的空间,包括把票房做成一个金融产品。实际上现在大的环境有很多的问题,核心还不是如何把它做成金融产品。给金融定价的信息渠道阻塞了,宣发变成了造假,影响了整个定价体系。所以,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自律。第二涉及到监管。无论监管或者自律,有一个前提都是要鼓励创新和发展。

  李波:谢谢林总。去年我们新供给50人论坛做文化产业战略研究的时候探讨法国的电影发行系统,法国所有电影院的票房,国家的系统直接能看到一手信息,国家要通过电影的票房资助它的电影新的导向,原创要补贴,电影院的票房系统完成。我们还有很强的政府引导,我们更应该把这个系统统一了,这样造假就不能成立了。这样我们资产证券化就有很充分的数据支持。

  林战:我们也有很多好的IP,比如美剧《国土安全》,包括今年最好的韩剧《信号》也在我们这儿。都是大体量的剧,大IP,大制作,大成本,因此要探索和设计更好的金融结构。中国的娱乐产业只有跟金融全方位融合,才能真正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

  李波:前面讲的是营销环节,在后期的环节,中国缺乏原创,这个问题完全交给,杨老师有什么看法?

  杨涛:首先,IP、影视IP和金融的关系,每个行业跟金融联系的特点普遍有差异。

  首先,影视IP金融领域类型划分对金融作用不同。一方面是价值观,这部分可能很大程度上要有一些政策,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其他方面价值观的IP传达效果,比如《建伟业》拍得不错,这是一个套路。另外一个套路,偏市场化的大众需求偏好基础上所带来的IP产品,以及相应的金融支持可能在某种情况下,我曾经收集录像带,到DVD,到VCD,大众的小众片,到现在为止我也没看多少。在这样一些市场化的大潮发展当中,我们很大程度上有一些东西要交给金融市场。当然,在这种大潮中可能会有一些泡沫,这是由于一些基本条件环境,我们的着眼点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就这个思路来说,第一,是影视IP的产业链+消费链的金融结合。第二平台化的结合。影视产业链跟消费链相关的,你在影视产业当中我刚才谈到这个产业链是非常复杂的,在这个产业链过程中,我们通常说一个产业链过程中有可能不同层面主体之间信用的重新整合传递,就创作剧本、开发剧本跟后期销售,衍生品之间,如何以一个产业链的思路整合,反过来在消费者观众的层面来说也有一个链条,过去一个人看场电影就完了,我现在每年每个月看电影的需求。这一系列能不能开发针对家庭的需求,针对一系列生命周期的需求有一些消费金融放在里面,必须整个产业链都是好的。

  第二,从供给角度来说,打造一个平台化的机制,这里面可能有融资方面的,可能有一些理财产品的设计,可能有保险,可能有担保,这样一些机制都是需要的,因为未来这个行业需要的金融供给是多元化的。

  第三,外部金融基础设施,无非就是规则、制度进一步的完善,只要不完善肯定会出现问题。在国内长期做市场调查,我曾经两次找同一个人给我进行面对面的座谈,基础质量有问题,信息处理,以及项目开发、金融支持肯定会有问题。金融要进一步融入,是不是这个产业链要工业化、标准化,资本在每个环节的结合是不是更清晰。所有这些都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这些做好一切交由市场。市场无论对于资本,对于项目,对于偏好可以是选择的。很大程度上还要口碑的选择。

  李波:谢谢。请每位嘉宾用一分钟的时间对影视产业的IP发表一个最终的评价或者一个期望。

  王钧:我觉得不管是资本在追逐IP还是资本在追逐某一些演员、导演的资源,道理是一样的。现在资本大量涌入这个行业,不管有没有泡沫。文化金融或者IP金融都是要降低风险,追求更高的收益。无论如何,内部来看,泡沫或者是大量资本涌入的阶段,都是这个行业逐步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李波:泡沫本身也揭示了风险。

  王钧:包括完全担保,包括向制片人倾斜的生产制度等等,这些东西我相信在以后也会快速的发展起来。所以,作为行业内看这个行业完善应该更重要。

  刘德良:IP核心是数字资本,IP金融的核心在于抓住IP作为一个生产资料交易的过程产生的金融,影视本身是面对消费者的,但是IP是生产资料,是面对行业内部,所以,在我们研究影视金融的时候,IP的金融服务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把影视金融面对消费者和IP作为一个生产者进行交易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从定义上,从服务类型上要区别开。

  林战:我们曾经跟好莱坞一个大公司的CEO聊,当时聊到Super IP的概念,他很惊讶,IP竟然还可以这么定义,他说对他影响很大。这意味着什么?整个IP开发其实就是影视产业的发展过程,金融作为整个推动行业发展最重要的工具,是血液,未来需要更多的金融人才和影视人才通力合作,才可以推动中国庞大影视市场的供给侧改革。

  杨涛:依托于影视IP这样的概念,金融和影视的结合是个好事,这个市场是个巨大的市场,无论是金融介入影视,还是影视运用金融,二者的关键点现实中往往是一个平衡,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认为的烂片还能存在下去?从金融的角度还是有市场,还是有存续的空间,包括香港。有些人纯粹基于影视产业本身的理想,但对金融的运用,基于金融资本本身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上短期,是不会考虑长期的可持续性的,最后关键可能要把握好平衡点。影视产业跟其他产业一样,适度引入金融支持就如同你喝啤酒,当你喝完啤酒还要喝红酒,再来点白酒的时候可能就有问题了。所以,未来的观点是如何实现平衡。

  李波:专家们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思想的碰撞,专家在贡献,在创作。王永利理事长发言时说对文化金融问题,首先要从金融的观点来看,今天大家从金融资产、资金和金融的风险揭示、匹配,结合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和互联网技术对IP的影响做了很多探索。我们掌声感谢我们的四位嘉宾。谢谢他们的投入。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