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期《故事会》,里面有一则故事。谁吃的亏最多?
甲乙丙三位年长的各有10万元。甲自己入市做投资,乙给了儿子做投资,丙给了编造的项目做投资。甲和乙告诉丙项目是骗人的,进了就受骗了,丙不听。
结果甲入市都亏成渣了,乙的儿子拿钱挥霍了,当甲和乙嘲笑丙被骗了,结局比丙好时,丙告诉甲和乙报警后把被骗的10万元追回来了,还长了教训了。
这当然是一则笑话段子。自媒体的时代笑话段子多得多。有些无意引发焦虑,有些刻意引发焦虑。
沪深市场下跌时,仍然有一些跟踪各种资产的ETF上涨得好。如果做好资产配置,能够乐观对待,也会得到好的结果。即使全部配置在了沪深市场底部区间,只要经济能够好起来,理性分析、乐观坚持,未来仍然会有好的结果。
一个人废掉的标志,就是长期接受情绪化的信息。
大部分的事情未来都是不确定的,面对不确定的事情,做好大概率的事情,并为小概率黑天鹅做好准备。做选择,但不是偏激的碎片化的信息下做的决定。
就怕完全情绪化的人,乐观时比谁都乐观,悲观时比谁都悲观,情绪是高吸低抛的标配,却在争取高抛低吸。
偏激情绪化是流量的来源,却是理性的对立面。只能培养错了不在内因,而在外因的信息,最好还是隔离。
市场恐慌不要怕,市场高涨不要贪。
观察情绪是需要观察觉知的,然后会有知觉。
往往投资者关注行情,不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的,也不是在觉知中度过的,还有一部分时间是在知觉中度过的。
注意上面用了两个词,“知觉”和“觉知”。投资有了“觉知”才有“知觉”。
知觉是二元的,基于记忆、经验、知识累积下的头脑活动。这方面的内在体验,是基于觉知的,但是需要理性的觉知,也就是受自我认知的底层逻辑影响的。
觉知是一元的,是毫无拣择判断的,当下的物我合一。很少被看到和用到的。这部分自我认知的底层逻辑,也就是为什么要自律。因为情绪化的不自律,往往会影响知觉做出的判断。
感受一下区别。
当今社会有着认知需求。内在的需求不是外在能帮着替代的。从能够吃饱到科技,似乎人类的心理健康程度还是老样子。
还记得马斯洛的五种层次的需求吗?后来加上了自我超越变成了六种层次的需求?
再后来至今又加上了两种,变成了八种层次的需求。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自我超越需求。
我们的需求在哪一个阶段,是否还有进步的空间以及目标,不能自我放弃,活着不能只是为了活着。我们看到,认知需求、审美需求也是重要的两环了。
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又爱挑战下限的同时,又普遍爱听刀郎神曲《罗刹海市》的原因。因为负面的开始能够迎合大众,当比较普遍了,越来越没有一点正能量时,都不愿意做美丑不分、是非不明的糊涂人了,因为都是有害无利的。
人类天生不爱思考。但是人生在世若想获得智慧、真知和洞见,必须终身学习,并且在生活中实践。长期价值投资和资产配置,也是一种践行。
理性的智慧,能做到理智,是稀缺的资源,而追求理智是人生最大的乐趣。理性投资是孤独者的智慧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