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两年环境治理市场化风起云涌,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进入环保行业,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提前到来,低价中标趋势也蔓延至此。的确,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一些细分领域如垃圾焚烧、水务等也逐步开始呈现出恶性竞争的趋势。
两大细分领域蔓延低价之风 环保市场会变天吗
在环保高压倒逼,产业引导扶持等多重作用之下,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深入推进,及PPP模式区域环境整治等政策的相继出台,为环保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据环保部规划院测算,“十三五”全社会环保投资将达到17万亿元,是“十二五”的2倍多。
不过,在环保产业大踏步前进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但在内功普遍堪忧、融资环境恶化、PPP规范大潮三重因素叠加下,环保行业形成了“宏观政策利好、微观艰难前行”的发展困惑。尤其在越来越多资本进入的情况下,市政污水及垃圾处理领域出现了恶性低价竞争的趋势。以垃圾焚烧项目为例,2017年底,某地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中标单价为16元/吨左右,此价格已打破了保持两年之久的近19元/吨,刷新了国内垃圾焚烧行业的价格底线。
环境技术及运维管理技术未有跨越式突破,环保行业融资的财务成本及税费普遍增加,环境治理设施持续提标改造。综合来看,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并不具有全面降价的广泛基础。根据E20研究院此前发布的《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成本测算及分析报告》显示,若考虑应收账款周转期的财务成本,垃圾处理服务费初始单价将上浮至68元/吨。关于污水处理项目成本,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研究则显示,单位治理全成本则维持在1—7元/立方米价位区间。
而在几年前,行业内该处理费单价基本在55元。在此价格之下,很多业内专家和行业人士都对能否收回成本表示担忧。这些超低价中标项目损害了环保行业的健康发展,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也损害了企业自身的财务可持续性。正如一些业界人士曾指出,“偏离项目成本的恶性竞标现象,正威胁着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一些企业而言,低价中标或许只是一个拿到项目的“敲门砖”,真正运营一段时间后就可能会“变脸”。
具体来看,部分企业可能通过低价竞争取得项目,以图在资本市场溢价融资弥补亏损,但因运营期内项目现金流入少,企业财务状况不可持续,将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要么中标企业预期在未来提标改造中涨价,要么中标企业会降低实际的环境服务质量,甚至出现一些环保工程“烂尾”的情况。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一些企业在低价中标之后,运行一段时间后就难以为继,将会与地方政府进一步博弈。
在一些业界人士看来,这也是中国环保行业没有诞生千亿级公司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受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影响,地方立项环保项目有所放缓,同时环保企业增多也导致供需失衡。另一方面,在招投标过程中,不看技术只看价格,一味追求低价中标现象愈演愈烈,一些环保行业正陷入恶性竞争循环。
尽管存在上述难题,但多位业内人士均指出,“十三五”期间,发展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对于站在十字路口的环保企业而言,今明两年将是行业的拐点,更是企业如何发展的战略选择时点。未来,环保行业还将被识别出更多深层次的市场机会,企业具备了实现差异化的途径,并且真正加大了研发投入和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