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入局 “人形机器人”将是车企下一个“造梦空间”?
比亚迪资讯
2024-12-19 21:28:50
  • 12
  • 5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刘凯

  日前,《华夏时报》记者在天眼查平台查询到,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一项名为“智能充电机器人”的外观专利授权。该专利的摘要指出,这款外观设计产品的核心功能定位于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专业的充电服务。

  在业内看来,智能充电机器人不仅预示着传统汽车制造商在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创新尝试,也体现了车企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型的战略布局。通过集成先进的自主导航、机械臂操作,以及智能识别与交互技术,这类机器人有望大幅提升充电效率,优化用户体验,同时减少人力成本,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多家车企跨界布局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在探索人形机器人及其他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热情持续高涨,这一趋势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浪潮中愈发凸显出其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类似奇瑞汽车这样的汽车制造商积极入局,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

  早在2000年,本田汽车就亮相了人形机器人ASIMO,其憨态可掬的外形与流畅自如的行走能力瞬间吸引了全球目光,赢得了广泛赞誉。历经数年的持续迭代,ASIMO已经掌握了包括行走、奔跑、跳跃、阶梯上下、足球运动及日常生活技,能如开瓶倒水等多样本领,更实现了与人类的自然互动,展现了人机共融的无限可能。尽管本田于2018年决定暂停ASIMO的进一步研发,但其在该过程中积累的技术已广泛渗透至本田的多个产品线,成为了技术创新与应用转化的典范。

  丰田汽车也在人形机器人的探索之旅上稳步迈进,自2003年起便踏上了这一创新征程,并已相继推出了四代人形机器人产品。近日,丰田汽车旗下的人形机器人CUE6在日本爱知县长久手市亮相,成功完成了一次24.55米的远距离篮球投篮,这一成绩刷新了机器人篮球投篮的最远纪录。据丰田方面介绍,CUE6机器人深度融合了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持续的学习与自我调整,不断优化投篮的角度与力度,实现了精准而高效的投篮表现。

  与此同时,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研发领域也展现出了积极的姿态与雄心。该公司正大力招募“数据收集操作员”,利用动作捕捉设备、VR头显等高科技装备,对Optimus人形机器人展开深度训练与数据收集,以进一步提升其智能化水平与运动性能。在一段展示视频中,Optimus机器人展现了其惊人的运动协调性与手部灵活性,能够稳稳接住迎面抛来的网球并将其平稳放下,这一成就标志着特斯拉在机械手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据特斯拉工程师米兰·科瓦克介绍,这款机械手的自由度相较于上一代实现了翻倍提升,手部拥有22个自由度,手腕和前臂则拥有3个自由度,这无疑为Optimus机器人的多样化应用场景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此外,多家车企还通过战略投资的方式积极涉足人形机器人这一领域。2023年8月,比亚迪宣布入股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这一举动标志着比亚迪正式迈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而为了进一步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比亚迪近期在其官方招聘平台上发布了智能研究团队的专场招聘信息。此次招聘旨在吸引高级算法工程师、高级结构工程师、高级仿真工程师等关键岗位人才,研究方向聚焦于人形机器人、双足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据比亚迪介绍,目前其智能研究团队已成功开发出涵盖工艺、智能协作、智能移动以及类人形机器人在内的多款产品,展现了强大的研发实力与市场潜力。

  同样,上汽集团也通过投资机器人企业的方式,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进行了布局。今年,上汽集团旗下的上海汽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参与了上海智元的A3轮战略融资,以及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LimX Dynamics)的战略投资。这些举措不仅为被投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也助力上汽集团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构建起更加完善的产业链生态,为其未来的技术创新与业务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大力支持发展人形机器人

  车企之所以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与其在生产工作中的潜在价值密不可分。在汽车产业中,工业机器人一直是生产线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总装环节这一关键阶段,传统工业机器人却面临着无法完全替代人工的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产效率的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的出现为汽车行业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和无限可能。

  人形机器人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功能,能够补充传统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在某些生产场景中尚未覆盖的空白区域,从而进一步提高汽车行业的机器人密度和整体生产效率。它们不仅能够执行一些基础性的任务,还能在视觉质量检测、物料搬运、使用工具进行精密操作等智能化水平逐级提升的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国家在政策方面也给予了企业大力支持。近年来,政府与企业对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重视日益提升,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不断突破,市场对其的关注度也持续升温。

  202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将初步建立,关键技术如“大脑、小脑、肢体”等将取得重要突破,确保核心组件的安全有效供给。同时,整机产品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作业、制造业、民生服务等多个场景中得到示范应用。此外,该意见还提出了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的目标。

  除了国家层面推出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外,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行动,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近日,杭州市发布了《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9年)》,该规划旨在明确未来五年内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以期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加速产业集聚和升级。

  与此同时,重庆市、南京市以及四川天府新区等地也紧跟步伐,相继出台了促进机器人产业,特别是人形机器人细分领域发展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均紧密结合了各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及潜在优势,旨在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创新驱动、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多维度举措,为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模式,有望为机器人相关企业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汽车行业分析师王坤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他强调,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人形机器人产业政策的持续加码,这一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些政策不仅为研发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还为人形机器人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人形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进程将显著加快。王坤进一步分析,政策的引导将促使更多资源向该领域倾斜,包括资金投入、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方面,从而加速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同时,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也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广阔舞台,从智能制造到家庭服务,从医疗健康到应急救援,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市场需求持续释放。

  展望未来,王坤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不仅推动相关企业的快速成长,还将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的持续拓展,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未来智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动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