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历史上逢8年份易出黑天鹅 小心房地产泡沫
圆弧头走势
2018-02-16 14:46:45
  • 点赞
  • 4
  •   ♥  收藏
  • A
    分享到:
小心房地产泡沫,提防商品下跌

上面两个我们都是在提示机会,而这一部分我们要开始提示风险。

首先是房地产的风险,熟悉我们观点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对房地产市场一直非常谨慎,对地产泡沫非常担忧,虽然过去经常被打脸,但是我们的观点不变,要警惕房地产泡沫。

从全球各国的历史来看,从来没有只涨不跌的资产,尤其是房地产,只不过因为房地产周期太长了,涉及到的利益太多,而且专家众多,人多嘴杂,所以在短期很难看清方向。但如果看的长一点,方向其实是不言自明的。

我们认为,决定房地产市场走势的因素不是供给,而是需求!

但有人不同意,说你看统计局的数据,现在的房地产库存不是历史新低吗?这不是说明房子的供给少吗?甚至有专家据此判断说18年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是房价上涨,我听了实在是无语了,我想反问一句:“你知道统计局的房地产库存是什么吗?”

我们统计局的房地产库存,指的是新房库存,而不是所有房子的库存。因为房子不是快速消费品,不是造完就被用掉了,而是从企业手里转到了居民手里,这个过程中房子并没有消失,只是所有权发生了转移,难道房子在居民手里就不是库存了吗?

既然房子不是消费品,那么就涉及到房子的另外一个属性、投资品。我相信在过去两年买房的,肯定有很大比例是投资需求,原因很简单,如果是刚需,为什么不在15年房价便宜的时候买,非要等到16、17年房价大涨了以后冲进来买?买涨不买跌,这不是投资又是啥呢?

而对于投资品,我想说的是,用新增供给决定价格的逻辑是绝对错误的。我们可以简单拿股市做个比方,如果有人告诉你说,A股的IPO暂停了,所以股市要大涨,你会不会觉得他说的很对,还是觉得很无语。如果是后者,那就对了!因为股票是投资品,不是消费品,所有的存量股票都是潜在供给,股价大涨如果没有基本面支撑,存量股票就会有人倒给你。

所以,用低库存的逻辑,大家可以去买工业品、买茅台,唯独不能买房!因为工业品、消费品的库存低,那就是真的低,因为都被用掉了。而房地产的库存低,那都是忽悠人的,房子去年都卖了近2000万套,库存怎么可能越来越低呢?只不过大家都相信房价永远涨,不愿意卖,但等到房价真的跌了,库存就出来了。

所以,消费品的价格可以由供给决定,但是投资品的价格绝对是需求决定。是因为房价涨所以供给少,而不是相反。反过来说,如果房价跌,那么供给一定会多。

而在决定需求方面,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人口结构和城市化,这是中长期永恒的逻辑。从人口出生率来看,我们的高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以致于放开二胎以后的生育率也没有显著回升,这意味着未来年轻人口数量的减少不会改变。而从城市化来看,目前已经接近60%,而70%是公认的城市化率顶峰,这也说明目前城市化进程也到了尾声,目前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小孩,其实这一波的城市化主要靠政府棚改,是花钱买来的城市化,并不可持续。

中国过去20年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根基在于人口红利和城市化,这两者每年分别提供1000万和2000万人口的新增需求,合计是3000万人口的新增需求,假定2人一套房子,再加上改造拆迁,每年卖2000万套房也不为过。但是2017年的最新数据是,中国的年轻人口净减少了500万,即便每年2000万人进城的城市化的红利还在,也只有1500万人口的新增需求,其实造1000万套房子就绝对够了,但是我们在2017年卖了接近2000万套房子,所以长期来看,房子肯定是造多了。

而在短期内,决定房地产需求的核心指标是利率。按照央行最新的数据,17年年末的房贷利率是5.26%,相当于基准利率平均上浮约10%,比17年初相当于3次加息。而且目前房贷利率上行的趋势并未结束。

而从居民部门贷款的增长来看,15年中国居民部门一个月商业贷款不到3000亿,到17年就到了6000亿,全年7万亿的商业贷款,再加上1万亿的公积金贷款,相当于一年10%的GDP都被居民借走了。

但是现在贷款利率天天往上走,再加上银监会明确提出来要抑制居民加杠杆,居民疯狂举债的行为还能持续多久呢?如果贷款利率都回到了15年水平,那么举债会不会也回到15年的水平呢?

央行在最新的货币政策报告中,特地提到要抑制资产泡沫,我相信这肯定指的是房地产泡沫,而不是其他泡沫。

而且纵观国内所有资产价格的变化,加杠杆带来的最后都是一地鸡毛,比如说14/15年的股市加杠杆,15/16年的债市加杠杆,没有一个能够全身而退。而现在股市、债市的杠杆全都去掉了,只剩下房地产还在加杠杆,凭什么它就能安然无恙呢?

如果房地产有问题,那么商品价格也会受牵连,毕竟中国工业消费了全球一半的商品,而工业的源头在于房地产需求。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