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控股摘帽之瞒天过海 离奇的中介机构费 证券之星 7小时前 原标题:珠江控
股友pjkHXl
2017-06-17 06:40:41
  • 1
  • 4
  •   ♥  收藏
  • A
    分享到:
珠江控股摘帽之瞒天过海 离奇的中介机构费

证券之星
7小时前
原标题:珠江控股摘帽之瞒天过海
主营业务毫无改善、业绩不断下滑的珠江控股,依靠前大股东及时贡献的投资收益而扭亏为盈,依靠财技而编制出华丽报表,摘帽之后就能实现持续经营了吗?
本刊特约作者 李国强/文
刚摘帽的ST公司,财报数据相当好看。但是,仔细翻阅,却发现多是财务人员和中介机构联手赤裸裸的秀财技。这让人不禁想到2000年左右的一次经典案例。
1997-2000年,财政部下发了一系列会计准则,第一次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A股某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交易的入账金额可以使用公允价值的“漏洞”,在符合当时准则的情况下,通过中介机构虚评公允价值,恶意做大了和关联公司的交易额,实现了巨额的报表利润。第二年财政部被迫修改准则,把公允价值改成了账面价值。
这种通过财技而非改善经营获取的利润,其实是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年报看出来的。比如刚刚靠财技摘帽的珠江控股(000505.SZ)。
风平浪静的基本面
打开珠江控股的F10,乍一看,2016年各项指标都不错,帽子摘得完美。
但是,打开年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一般情况下,不靠经营而是靠其他渠道摘帽的公司,通常会有众多关联公司,所以必须看一下其股权结构。
珠江控股的大股东架构比较干净,但也不算简单,其实际控制人是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北京国资委——原来是粮食集团的三产。北京粮食集团跑到海南投资酒店、房产。这样的背景和做法,看似不那么简单。
再看一下高管构成和履历,基本都是做粮食行业的,没有从事房地产行业的。看到这里,相信投资人对这家公司的经营方向也就大体有了了解。
珠江控股于2016年9月聘请了一个很有来头的独立董事。据年报介绍,姚刚,会计学博士,财政部会计领军人才,还担任汉王科技(002362.SZ)董事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惩戒委员会委员,中国成本研究会理事,中国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家。
具体看公司的基本情况。经过连续两年亏损,被挂上ST的帽子后,2016年,公司盈利7000多万元,精彩摘帽。报表粗看还算不错,基本面基本正常,似乎经营改善,终于扭亏为盈了。
再看其营收来源,很明显,2016年比2015年增加了房地产开发的业务,成为主要的营收来源。
从财报中也看到,这部分业务主要来自子公司湖北珠江,这家子公司在武汉开发一个楼盘“美林青城”。通过百度得知,该楼盘一二期已经在2009年之前开发完毕,那么体现在2016年报表上的是在售的三期。根据年报反馈,三期共计725套,大约7万平方米,12月31日前已经售出699套,6.7万平方米,合同金额8.58亿元(平均每平米1.27万元),回款率超过98%,这样计算还有26套房没有卖掉。好,这些数字牢记一下,看季报的时候再用。
离奇的中介机构费
继续看珠江控股的年报,管理费用里有什么?公司只有9.7亿元的营收,7000多万元的净利润,但竟然有超过2000万元的中介机构服务费。哪家机构收费这么狠?
表2显示,通过项目间的调整,管理费用的总额与上年相比增幅不大,巧妙地规避了监管要求,无需披露管理费用增加的原因,所以重大变动说明里是空着的。但是,仔细看,2015年聘请中介机构费只有215万元,而2016年高达2081万元。从其2015年年报可得知,2014年同期中介机构费只有127万元。
这是什么概念呢?2016年全年利润超过四分之一被拿来支付给中介机构了。真可谓不惜一切代价保上市资格啊!而中介机构费的受益者会是谁?
2015年年报中有一段说明:“中兴华会计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海南珠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予以理解和认可。”会计师主要是认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可能存在重大不确定性”。2016年的年报同样是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却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现在,投资者可以思考一下2000万元的中介机构费去向了。
前股东及时援手
2016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大约是9.7亿元,但营业成本高达10.5亿元。粗粗算来,主营业务是亏损的,净利润怎么来的?原来有2.1亿元的投资收益,于是获取了7330万元的净利润!
是谁在雪中送炭?
珠江控股将三亚一家酒店在北京某交易所挂牌出售,以2亿多元的价格成交,一切似乎公开公平公正。可以说,这笔交易拯救了珠江控股,让它免于退市之灾,那么,救世主是谁呢?年报里只是云淡风轻地提了一句,竞标单位一家。
怎么会只有一家竞标单位?于是我顺手百度了一下这个中标单位---竟然是珠江控股的前大股东北京市万发房地产开发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京万发”)!也就是说,这2亿多元的投资收益是完全为了报表利润做出来的,我估计这笔交易一定是年底确认利润完不成的情况下操作的。果不其然,交易记录显示,2016年12月15日成交。
而这个老股东,北京万发又是什么时候放弃股权的?从年报中可以看到,也是在2016年。当年7月19日,北京万发将所持有的珠江控股全部股权(26.36%)协议转让给北京粮食集团,同年9月5日完成股权过户手续。
由于财政部修改了“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这笔交易不可能低成本的操作了,前股东实打实地付出了交易成本,帮助珠江控股成功摘帽。由于珠江控股的经营情况没有实质改变,这个退出关联方的老股东,还会在2017年或者2018年的年报中发挥光和热吗?
坏账计提的技巧
对财务人员来说,随便改一下坏账准备就是上亿元的水分。怎么操作?同一个客户,只要一年内发生过一笔业务,那么和它发生的历史数据都视同一年内的交易,哪怕有N笔十年前要不回来的欠款也会做到一年内,这样通过减少坏账准备,巧妙地提高了利润。
看了珠江控股的应收款明细分析,我基本可以断定坏账准备少提了。也就是说,尽管有2亿多元的投资收益硬是把利润做成了正数,这利润也是水分十足的。
以其他应收款为例,金额最大的五个客户有3.8亿元的其他应收款,这些欠款高度集中,且这五家单位大部分四五年以上没有发生业务了,只提取了20%的坏账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远远低于实际发生坏账的可能。由此可见,公司的坏账可能性是非常高的。而长期的大额欠款无法收回,导致了公司的现金流非常紧张。2017年6月份公告从母公司借款也是源于此:珠江控股向北京粮食集团借款2900万元,用于支付企业所得税等相关税费。
延迟至一季度确认的营收
2017年4月底,珠江控股发布了一季度季报。按照从2016年年报里显示的问题,公司的季报应该不会有太大改善。但是看到季报里漂亮的主要指标时,我还是很惊讶的:营收和利润都华丽丽地翻红了,而且还不错。只是,现金流差得一塌糊涂,说明营收并没有收到现金。
那么这2.5亿元的营收是怎么回事?公司在季报里的自我解释是,营收同比增加213.28%,主要是子公司湖北珠江销售房屋结转收入所致。
真的是湖北珠江卖房导致的?
在看2016年年报的时候,我们知道湖北珠江三期的房子还剩下26套没有卖掉。以武汉目前的房价,一季度,这26套恐怕无法带来2.5亿元的收入(房地产业的销售收入确认比较复杂,在此认定26套并不完全精准,但不影响实质)。回头再看2016年的年报,有一段事项说明,湖北珠江于2016年12月4日将其拥有的某地块予以转让,转让价款为1.35亿元,款项已到账,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中。
原来在2016年年底通过子公司湖北珠江卖掉一块地,这笔业务既不需要体现在2016年的营收和利润里,又能在确认收入的时候增加2017年的营收,干得漂亮!
综上,一家连续三年经营不善、主营业务毫无改善、业绩不断下滑的公司,不去思考如何改善经营,不去聘请业界顶级的管理人才,反而依赖巨资聘请中介机构等招秀财技,编制出华丽的报表来“取悦”投资人,这样的行为对得起广大的中小股东吗?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