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金融云行业研究报告
艾瑞集团
2022-09-23 08:01:27
来自北京
  • 点赞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金融云丨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

发展背景

云计算作为底层基础类技术,可以整合算力与网络资源,并为其他新型技术的应用作良好支撑。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受服务实体经济角色定位、传统IT架构升级、业务模式数字化转型、顶层政策标准指引、金融信创需求驱动等因素的影响,金融行业上云进程不断加速,我国金融云行业步入到应用深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市场规模

头部金融机构对自主可控及底层技术能力建设的要求较为严苛,通常采用自研外采两种模式并行;中小型金融机构相对更加注重金融云解决方案带来的增益;互联网金融机构对公有云的接受度相对较高。2021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达到394亿元,预计未来4年复合增长率为28.6%,2025年我国金融云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千亿。

竞争格局

根据资源禀赋与业务重心的不同,我国金融云市场形成了以综合型云厂商、产品型云厂商、传统IT服务商、金融科技子公司为主的市场竞争格局。各参与方之间往往通过战略合作的方式实现技术 资源、客群资源、生态体系的互惠共享,“云厂商+IT服务商”成为典型服务组合。

趋势洞察 存量市场:核心技术“卡脖子”事件频发与国内金融信创试点的深化,外资服务商提供的闭源虚拟化及云计算服务成为转型重点。自主研发、自主可控的国内技术路线成为金融机构的采用趋势。 增量市场:(1)云原生成为重要战略技术趋势:云端资源的层层解耦使通用能力模块化下沉至云平台,金融云服务重心更加聚焦上层业务的逻辑实现,已成为下一代核心技术架构的重点方向。(2)多层级云云协同战略:多云战略部署及跨云生态连接已经成为行业共识。金融行业内部的云生态互联,与供应链、产业链间的多层级云云协同体系将在赋能实体经济方面发挥更大价值。

Image

中国金融云行业发展背景

为什么要发展云服务?

底层技术赋能:云计算下启基础资源,上承技术应用,为行业用户数字化转型输出持续动能 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应用,推动了传统信息技术软硬件的敏捷升级,加速了数据生产、流通、处理、价值挖掘等全链路效率提升,助力行业用户围绕自身核心业务形成多层次的技术能力体系与产品应用体系。其中,云计算作为基础类技术,不仅可以整合底层算力与通信网络资源,还可以为上层海量数据的挖掘处理与核心算法的高效运行提供稳定支撑,自下而上撬动产业数据要素潜能。伴随我国云计算技术栈的不断升级与应用模式的逐步规范,金融、制造、政府和医疗等传统行业用户上云进程加速,云服务在传统行业的价值逐步显现。

Image

金融机构为什么要进行云化转型?

角色定位驱动:金融服务连接千行百业,全面赋能产业数字化 2017-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实现翻倍增长,产业数字化持续扮演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数字化进程中,金融行业始终扮演独特的角色。首先,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金融行业为其他行业用户提供稳定的支付体系与流动的资金支持,是实体经济健康、平稳运行的发展血脉。其次,我国金融行业已经基本完成数字化进程,步入到大规模社会化连接驱动的技术渗透和生产转型阶段。金融机构上云,可以将银行保险证券、互联网金融的丰富业态实现资源聚合、共享和重新分配。借助云上通道,更加弹性、泛在、轻量的金融服务将触达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参与者,使实体经层面产业数字化升级催生的金融服务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Image

Image

科技基因驱动:泛在化计算能力释放传统架构强大资源潜能,助力金融IT架构轻量化、集约化升级 我国金融行业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信息化建设,已经拥有非常强大、复杂的IT体系。其中,基于大型机和小型机的集中式架构,依托其强大的RAS特性(Reliability、Availability、Serviceability)被金融机构广泛应用。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发展,集中式架构通过纵向增加单机资源的“烟囱式”部署模式使金融机构的IT系统变得冗重复杂,造成硬件高配低用、新旧系统整合困难、新应用部署周期长等问题。云计算通过将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并建立相应的资源池进行负载均衡管理,使计算资源像水、电一样弹性供给,大大提升了金融机构对IT资源的利用效率。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凭借IT系统的领先性,积极实践并采纳前沿科技,从非核心应用出发,逐步向集中式和分布式有机融合的架构体系转型。

Image

业务模式驱动:渠道数字化转型与经营思维转变,共同推动云计算上升为金融机构的重要战略部署 业务渠道方面,传统金融业务的线上化迁移与互联网业务模式的广泛渗透,使业务交易规模与业务每秒峰值呈现几何式增长;经营思维方面,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更加聚焦于用户长链价值的深度挖掘,实现了从产品驱动理念到体验驱动理念的转变。在此背景下,金融云作为新的前端平台,可以提供灵活集约、弹性扩容的存储、传输、计算能力,为业务规模的高并发、客群数据的深度挖掘、产品服务的敏捷开发提供稳定底层支撑。此外,随着云计算价值在实践过程中被金融机构的不断认可,云原生的价值也受到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重视并提上建设日程。

Image

政策导向驱动:云计算应用成为金融机构发展必备能力 近年来,云计算的发展前景被不断肯定,并成为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必备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陆续出台金融行业云计算发展的指导意见,既从宏观战略层面指明云计算的发展方向,也从微观视角引导具体实践内容。同时,应用规范和标准的建立也让金融机构上云提供更加“有据可依”的良好环境。

Image

信创需求驱动:云计算成为金融信创落地的重要方式 技术自主可控成为金融数字化的重要推手。作为关乎民生的产业,在政策指引下,由党政延伸而来的信创在金融行业进入应用爆发增长阶段。试点范围向中小金融机构渗透,2022年试点单位数量将达到5000个,规模超200亿。此外,金融信创生态产业链日渐成熟,逐步构建起从基础设施、架构规划设计到操作系统的完善体系,应用领域也从起初的办公系统延伸到核心业务系统,新一代金融全栈信创云平台体系逐渐崛起,安全稳定、自主可控、创新突破的数字金融图景逐步显现。 Image

Image

Image 中国金融云行业现状及趋势洞察

中国金融云行业发展历程

云计算在金融行业步入应用深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我国金融行业前期经历了漫长的信息化建设阶段,虚拟化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广泛渗透为中后期云计算的蓬勃发展作良好铺垫。伴随互联网巨头相继布局云计算,以及传统金融机构围绕新型技术的新一轮IT改革,加速了云计算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实践。同时,相关政策与标准的完善,也使我国金融云行业进入到有据可依、有序发展的新阶段。未来,伴随金融信创带来的巨大机会敞口,与云原生应用的成熟和金融云产业协同生态的建立,使金融云市场有望迎来新的需求爆发。 Image

中国金融云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参与方纷纷入局,“云厂商+IT服务商”成为典型服务组合 根据各参与主体的发展背景与业务重心,我国金融云市场形成了以综合型云厂商、产品型云厂商、传统IT服务商、金融科技子公司为主的市场竞争格局。其中,云厂商凭借自身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服务经验,从硬件资源或业务角度切入,迅速占领金融云市场;传统IT服务商深植传统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需求,在深厚客群基础之上发力云服务;大型金融机构在金融云市场不仅仅扮演采购方的角色,其旗下成立的科技子公司也会将对内积累的技术、业务、资源等方面优势经验打磨为云产品,赋予到行业客户。也正是因为资源禀赋的不同,各参与方之间往往通过战略合作的方式实现技术资源、客群资源、生态体系的互惠共享,为市场提供更加完善、开放的金融云服务。

Image

中国金融云行业市场规模

2021年金融云行业市场规模394亿,预计2025年突破千亿 金融机构加速云计算在业务领域的应用并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存量系统上云率进一步提升。头部金融机构对自主可控及底层技术能力建设的要求较为严苛,通常采用自研与外采两种模式并行的方式;中小型金融机构相对更加注重金融云解决方案带来的增益,往往以解决方案为切入点布局云计算技术实践;互联网金融机构对公有云的接受度相对较高,基于公有云搭建的渠道管理及营销获客系统的应用效能也逐步扩大。根据艾瑞数据核算,2021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为394亿元,未来四年的复合增长率28.6%,预计在2025年,我国金融云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

Image

中国金融云行业产业图谱

Image

中国金融云存量市场有哪些发展机会?

信创浪潮革新底层基础设施,国产自主技术路线成为采用趋势 我国金融行业IT转型早期,以VMware为首的虚拟化服务受到广大金融机构的青睐。2015年左右,以OpenStack为代表的云计算开源项目的持续火热,使云端的强大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国内大量基于云计算开源项目的服务商相继涌现。但近年来,伴随国际上核心技术“卡脖子” 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我国金融信创试点的不断深化,外资服务商提供的闭源虚拟化服务及云计算服务,成为金融云行业存量市场的转型重点。自主研发、自主可控的国内技术路线被金融机构逐渐采纳成为大势所趋,为我国金融机构云化发展提供稳定持续的动能。 Image

Image

中国金融云增量市场有哪些发展机会?

云原生成为重要战略技术趋势,驱动资源云化解耦至业务云化 云原生作为一套先进架构理念与管理方法的集合,已被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作为下一代核心技术架构的重点方向。伴随实践应用的逐渐成熟,企业对云原生的运用呈现出从容器、服务网格、无服务器环环相扣的阶梯式发展。容器作为云原生架构的底层技术,可以实现毫秒级的弹性响应和异构环境部署的一致性,为上层服务交付与应用开发作良好铺垫。云原生将云端资源层层抽象,将通用技术能力模块化下沉至云平台,使云服务的重心更加聚焦于上层业务的逻辑实现,使业务开发人员可以更加专注于高价值的业务开发。云原生轻量化、松耦合、强韧性等特点,大幅降低了金融机构上云、用云的心智负担,极大地释放云端的发展红利,使未来应用可以更多地在云上进行开发。 Image

Image

中国金融云增量市场有哪些发展机会?

跨云机制不断完善,共建金融行业内外部多层级云云协同生态 单一云平台往往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需求,多云战略部署以及跨云生态连接已经逐渐成为行业共识。一方面,金融机构内部公有云、私有云、专有云等部署模式的多云互联,以及不同厂商云平台的统一纳管,有助于金融机构动态调整上云、用云策略,并提高对优质云端资源的使用效率;金融行业内部的云生态聚合,可以扩大金融云服务的集群效应,使更多中小金融机构也可以享受云端发展红利。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于金融云的期盼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底层的能力支撑,而是希望依托金融云为触手,联结产业链上下游生态,在挖掘细分场景市场机会的同时,消除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间的信息鸿沟。未来,伴随政策指引、标准保障、技术能力的不断完善,金融行业内外部的跨云协同壁垒将被逐渐打破,以“金融生态云”为中心的多层级协同互联体系有望建成。

Image



(来源:艾瑞集团的财富号 2022-09-23 08:01) [点击查看原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