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邦巨亏200亿,董秘回复算是定心丸吗
xiapmin123
2022-02-22 15:17:51
  • 4
  • 5
  •   ♥  收藏
  • A
    分享到:

一年赔光十多年利润!正邦巨亏200亿背后的资本游戏

来源:中国猪业2022-02-19 17:59:


  曾几何时, 正邦科技 通过举债扩张跃升为中国第二大养猪企业,一时风光无限。然而仅一年之后,正邦科技便从财富顶端跌落巨额亏损的泥潭——2021年公司预亏近200亿元,16年盈利一朝清零。窥探正邦科技激进扩张的路径,其“豪赌”背后似乎掩藏着一场巧妙又危险的资本游戏。如今负债累累、又深陷财务质疑的正邦科技,能否凭借过往的财技顺利穿越猪周期?


  过去一年,养猪的正邦科技被猪“吃”掉了近200亿元。根据2021年全年业绩预告:正邦科技预计2021年1-12月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7.00亿至-182.00亿,同比变动-442.96%至-416.84%。而正邦科技自2007年上市以来,归属净利润合计超过98亿元,这也意味着,正邦科技亏掉了十多年的盈利。


  面对如此巨额亏损,多数投资者感到震惊。有股民吐槽道,“正邦估计是拿钞票喂的猪”。玩笑之下,更多投资者则显露担忧:“正邦科技是否会成为下一个雏鹰农牧”?


  2019年,猪企业绩与股价齐飞,头顶“养猪第一股”光环的雏鹰农牧却因资金链断裂、利润大幅下降而黯然退市,倒在了黎明来临之前,令人唏嘘。如今,正邦科技因业绩巨亏、高负债等因素深陷质疑,市场无不担忧,在下一个猪周期来临之前,其是否会上演与雏鹰农牧同样的悲剧?


  正邦科技的“豪赌”


  2019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我国能繁母猪损失超过40%,在此前提下,“得母猪者得天下”成为业内共识。


  当年除了传统的“跑马圈地”之外, 牧原股份温氏股份 等行业巨头开始通过下调生猪销量、招揽能繁母猪等方式扩充种猪规模。正邦科技则另辟蹊径,率先启动“万头引种”计划,通过引进法系、加系、美系等全球多个种猪品系实现快速扩张;与此同时,为了给生猪产能的持续扩张打好基础,公司一边通过新建和租赁方式扩大猪场数量,一边着力于引进和储备养殖人才。


  在当时看来,正邦科技的决策颇具前瞻性,也确实为公司带来了一定的成效——2019年,在全国生猪出栏量下降21.56%的背景下,公司实现生猪出栏量578.4万头,同比增长4.41%。


  2020年,正邦科技再度加码养猪业务,除了在内部定下“四抢”战略——抢母猪、抢仔猪、抢栏舍、抢人才之外,还大肆举债养猪。2020年6月,正邦科技在完成了一笔16亿元可转债的发行之后,马不停蹄地抛出了一份75亿元的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其中约28亿元投入生猪养殖事业,剩余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在略显“蛮横”的扩张步伐下,公司“如愿以偿”地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20年,正邦科技累计销售生猪955.97万头,首次跃居行业第二,仅次于牧原股份。比起地位的攀升,更令人惊喜的是公司的财报业绩,当年正邦科技营业收入突破490亿元,归母净利润57亿元,超过了公司自上市以来所有年度总和。


  随着新一轮猪周期的推动,正邦科技的积极扩张战略在二级市场上得到了极大的正向反馈:2018年8月-2020年8月,公司股价从3元左右的价格飙升至历史新高近26元,涨幅接近10倍。


  疯涨的猪价,不仅带飞了正邦科技的股价,还壮大了公司管理层的胆量与野心。种种迹象表明,正邦科技正在进行一场“豪赌”:试图通过规模化效应抗住猪周期下行的压力测试,从而夯实自己的头部地位。


  但这场赌约的天平,似乎随着2021年年度成绩单的披露,开始朝着失败的一方倾斜。


  危险的资本游戏


  毋庸置疑,2021年是中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寒冬”,生猪的出栏价从年初最高的36.34元/公斤,下跌到最低10.78元/公斤,跌幅接近75%。这一年,无数猪企从财富云端狠狠跌入巨额亏损的泥潭,此前激进扩张的正邦科技亦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根据公司公告,正邦科技预计2021年亏损182-197亿元,此次亏损金额超过了公司自2004年以来的所有利润之和。这也意味着,正邦科技为这场豪赌押上了过去16年的盈利再加上近百亿的“赌注”。


  对于亏损的原因,正邦科技将其归咎于生猪价格的下跌、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以及产能扩张的后遗症。比如处置前期高价外购的低效母猪约220万头,造成62-68亿元亏损;同时对低效及不经济的租赁场进行清退,造成租赁场预付租金、清退补偿、物料等约15亿的损失。


  正邦科技给出的解释,并不能令所有投资者信服,毕竟作为此前扩张最为激烈的牧原股份,2021年净利润仍预增65-80亿元。而在第三季度亏损金额超过正邦的温氏股份,第四季度也仅预亏33-41亿元,同期正邦科技的预亏金额却超过上百亿。


  这一点显然是不寻常的。上一次正邦科技出现业绩亏损还要追溯到2013年。值得深思的是,彼时无论是“大跃进式”的扩张方式,还是资金困境之下的融资之路,似乎都与今日正邦科技的路数有着诡异的巧合。


  2010年,在新旧猪周期更迭之际,以饲料业务起家的正邦科技决定进行战略转型,将发展重心转移至当时创收还不及总收入10%的生猪养殖产业上。在那之后,正邦科技的激进扩张动作频频为业内瞩目。


  数据显示,2012-2013年,正邦科技频繁对外投资、收购兼并。据财熵不完全统计,这两年里,公司对外投资现金流出合计超过23亿元(2011年仅为3亿元),通过合并取得的子、孙公司超过30家,主要用于扩大生猪养殖规模。


  而为了支撑公司急速扩张的资金需求,正邦科技一边为子、孙公司担保融资,另一边则屡次通过定增、发债、配股等方式在资本市场大举“圈钱”。高杠杆式的扩张方式,导致正邦科技的资产负债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截至2013年年末,其资本负债率高达75%。当年公司亦在猪周期的威力下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业绩折戟。


  命运是如此的相似,8年之后,同样的故事在正邦科技身上再次上演。


  梳理发现,2020年正邦科技对外投资金额高达103亿元,增幅达80%;2021年前三季度对外投资金额为56.83亿,而此时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仅分别为45.53亿元、-17.84亿元。截至2021年9月,公司资产负债率再次飙升至75%。与此同时,正邦科技向子公司担保融资、对大股东定增纾困等手段层出不穷。


  上述案例,或许可以勾勒出正邦科技的资本运作路径:前期大肆举债,对外投资收购合并子、孙公司,在全国各地圈地建场;后期则由上市公司为子公司提供高额担保,获取银行融资。在其资金紧绷之时,再利用关联股东的增资扩股进行补血,维系资金链。多么巧妙又危险的游戏!


  稳住资金链成难题


  一个投资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那就是正邦科技的资金状况。


  对正邦科技来说,公司当前的资金链状况不容乐观。根据财报,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正邦科技的负债率已经高达75%以上,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质押融资的比例已经超过80%。出栏量排名第二的正邦科技的负债率要高于同行业的温氏股份、牧原股份和 新希望


  同时,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正邦科技有息负债高达223.19亿元,是其归属净资产的168.18%。


  同时,作为抵押融资的一种形式,正邦科技的股权质押数量也较为可观。金融分析工具万得数据显示,正邦科技大股东股权质押数量为12.57亿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39.94%,占其持股的比例为79.21%。


  此外,正邦科技采用的“公司+养殖场+结算”业务模式中,将自建养殖场提供给农场主使用,公司收取相关费用,并提供猪苗、饲料、兽药等。在农场主使用公司养殖场时,为保障正邦科技资产,其按照栏舍规模向其收取部分资金。而农场主整体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其与金融机构申请的贷款。“养猪业属于重资产行业,单个农场主贷款或难保证后续资金的稳定。”张立斌说。


  “最关键的还是保证企业的资金链别断,在如今亏损严重的情况下,要靠储备现金流往里贴、适当削减规模,根据手里的资金能决定保持多大规模,这样公司能熬到周期的上行阶段。”张立斌坦言,外部的资金注入也是在增加公司的负债,减产或是最明智的选择。


  目前,正邦科技正在削减规模,适度调节扩张速度。正邦科技表示,因长江以北非洲猪瘟疫情较为严重,导致整体养殖成绩较差,猪只死亡较为严重,后续基于管理半径过大及公司整体布局的考量,北方市场规模将进一步缩减。


  盈利能力堪忧的背景下,正邦科技多年来持续依靠“借钱”度日。截至2021年9月底,正邦科技的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分别为139.93亿元、15.97亿元,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49.04亿元、18.25亿元,而同期公司的货币资金仅有60.7亿元。就在虎年春节之前,网上甚至一度传出正邦科技借助员工办理养殖贷、资金链断裂等传言。当然,正邦科技对此予以否认。


  2021年12月,正邦科技向控股股东正邦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江西永联紧急借款了50亿元,主要用于短期内、临时性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和归还银行贷款需求;与此同时,正邦科技将旗下江西正邦食品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转让给了正邦集团,似乎有点“自救”的意味。


  值得一提的是,2月8日,针对投资者担忧公司年度净资产为负有可能导致退市风险出现时,正邦科技言之凿凿,“公司2021年年报净资产不会为负数”。换而言之,目前公司暂时不会出现退市的风险。


  退一步说,即使正邦科技能够“熬”过这个猪周期,但截至2021年年底,正邦科技存栏能繁母猪仅剩38万头,在下一个猪周期来临之际,游走在资金链悬浮边缘的正邦科技,又能否凭借这数十万头母猪“翻身”呢?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